石台子山城是辽宁省辽东地区发现的较为重要的一座高句丽山城遗址,在考古试掘确定了山城的文化性质后,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沈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以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为主连续进行了9个年度的发掘,阶段性发掘后及时发表三次简报,在编写正式发掘报告的同时,进行了补充测绘和细部观察,最终于2012年正式出版考古报告《石台子山城》。
- 1980年至1989年,考古调查阶段,经过多次现场勘察,认定石台子山城为高句丽时期城址,发现城址、马面、城门遗址等遗迹及遗物,并初步测量周长。
- 1990年至1991年,考古试掘阶段在山城北部布6个探方,西南布1条探沟,清理了居住址、灶址、火坑、灰坑等遗迹及遗物,初步明确了山城的文化性质。
- 1997年至2006年间,共进行三次考古发掘工作和一次补充发掘,为全面有序地安排山城发掘工作,依据山城内自然地势地貌,以城墙为外围界线,将山城内分划为SⅠ、SⅡ、SⅢ、SⅣ四个发掘区域:
- 1997年5月至1998年1月,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第一阶段工作,在SⅠ区布探沟97TG1、97TG2和探方15个,编号T101-T105、T201-T205、T301-T305,但仅完成T105、T302、T303的发掘。在北城墙、西城墙和南城墙布3条探沟,编号97QTG1-97QTG3,本次发掘面积总计4860平方米,发现了北门、西门、东门3处城门遗址,9座马面遗址及南门西侧的1号排水涵洞和南门排水设施。
- 1998年4月下旬至10月下旬,第二阶段重点是对第一阶段发现的城门址和排水设施进行清理。本阶段发掘面积总计453平方米,发现了南门遗址,确认了四座城门遗址的结构基本一致,除西门遗址外,在东门、北门、南门遗址下均设有排水涵洞,北门遗址、东门排水设施内外两侧还设有排水沟渠、沉井等遗迹,并发现4座城门保存着被烧毁的原始现场。
- 2000年5月至9月,第二次考古发掘主要清理发掘山城SⅡ区内的 “1号石筑建筑”遗迹与“2号石筑建筑”遗迹,是目前城址内发现的最大一组遗迹,后推测为蓄水池遗址。
- 2002年5月至2006年10月,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继续清理SⅠ区所布探方T101-T105、T301-T303,在西南布探方T001,面积总计820平方米,发现居住址、灰坑、窖穴、灰沟等遗迹。在SⅢ区东西两侧共布探方38个、探沟11条,面积总计1874平方米,清理发掘居住址、灰坑等遗迹。在SⅣ区发掘瞭望台遗址和3座明代居住址,并在土围墙进行剖探,发掘面积总计300平方米。
- 2006年对石台子山城进行补充发掘,在北门址开探沟BMTG1,确认北门遗址两次砌筑的叠压关系;在西门遗址布探方XMT1、XMT2,全面清理门道遗址,发掘面积130平方米;在东城墙北侧布探方06T3,确定2号排水涵。在SⅠ区,扩方清理试掘时的探方91SⅠT6(现编号06T4)和第一次考古发掘的探沟97SITG2(现编号06T3),各发现居住址1座,并重新清理SIF1。在SⅢD区扩方发掘,面积180平方米,发现6座居住址。
2002年10月至2004年间, 在石台子山城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的同时,对石台子山城周围区域进行墓葬专题调查,先后在石台子山城西侧、北侧发现5处墓地,分别编号为第I墓地-第V墓地,共计64座:
- 2002年4月至5月,考古队对山城周围进行了野外考古调查,发现被破坏盗掘墓葬10多座,墓地3处;
- 2002年7月,在石台子山城西侧沿秀湖环路发现第I墓地,清理了小型单石室封土墓8座;
- 2002年8月,在山城西侧八道沟向阳地发现第Ⅱ墓地,清理了小型单石室封土墓4座;
- 2003年4月至10月,发现第Ⅲ墓地,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墓葬27座,多为铲形石室封土墓,西区墓葬17座,多为长方形或梯形石室封土墓,共54座;
- 2003年、2004年两次调查,分别在山城北侧大洋山山脊发现2座墓葬,共4座,编号第Ⅳ墓地;
- 2004年,在山城北侧大阳山主峰西侧发现第V墓地,清理了小型单石室封土墓4座。
(文字来源:《石台山城保护规划》)
- 上一篇 > 《石台子山城保护工作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