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14-9996
背景框1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载《北方文物》2006年第2期)

        2003年7月至10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附近一批被基建及盗墓活动所破坏的石砌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初步确定这批墓葬为高句丽时期墓葬①。

        2004年4月至7月,为进一步了解沈阳石台子山城的文化内涵,确定山城墓葬区的分布情况,我们又对石台子山城周围约2公里的区域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山城周围存在有零散的墓葬,其形制与以前发现的山城附近高句丽墓葬相似。我们对调查发现的6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发掘结果简报如下。

一、墓葬地理位置及分布情况

        在前几次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本次调查重点将石台子山城周围分为三个小区:即九道沟高句丽墓群周边坡度较缓的向阳坡地为I区,山城北部棋盘山水库北岸坡地为Ⅱ区、大洋山主峰西侧邻近地区为Ⅲ区。我们对以上三区进行了详细地踏察,未发现成规模的墓群,仅在Ⅱ区发现了4座墓葬,在Ⅲ区发现了2座墓葬。6座墓葬均分布于石台子山城北侧较平缓的山脊或向阳坡地处,其中Ⅱ区3座墓葬较为集中,分别编号为04SSM1~M3,另1座墓葬在1座墓葬之东向约100米处,编号为04SSM6。Ⅲ区2座墓葬南北对望,相距约800米,南端墓葬编号为04SSM4,北端墓葬编号为04SSM5(图一)。

四、结语

1.关于葬具、人骨与葬俗

        没有发现明显的葬具痕迹。多数墓葬未砌筑尸床,仅M2和M5砌筑有长方形的尸床。结合2003年发掘的石台子山城西侧九道沟墓葬不见葬具,砌筑尸床少的现象,推测该批墓葬没有葬具。

        6座墓葬中均保留有人骨,由于严重盗掘和坍塌破坏,人骨保留完整的较少。经过初步的人骨鉴定和统计分析:单人葬数量只有M1和M4两座,其余4座均为多人葬。M1葬骨因盗掘扰动仅残存下肢部分,可分辨为仰身直肢葬,初步分析为一成年女性,可能系正常死亡而葬;M4仅残存一具颅骨,不见其它骨骼存在迹象,从外部特征初步分析为一成年男性,结合出土马镫随葬器物分析,推测该墓主应为非正常死亡。多人葬中M5、M6为双人葬,骨骼保存较差,仅可辨为两个个体。

        M2为多人合葬,初步鉴定为四个个体,两具老年个体为一男一女,均仰身直肢葬,保存较好,另外两具成年个体均为男性,肢骨堆放较杂乱且集中置于墓室西北部,可见墓葬曾被重新打开利用,该墓葬存在二次葬的现象,是否为一家庭合葬墓,值得注意;M3为三人合葬,两男一女,均为成年个体,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所有未被扰乱的人骨均为仰身直肢葬,其头向均大体朝南,随葬器物陶罐多置于葬者头部之上,可见这可能为当时的一种葬俗。

2.关于墓葬的性质、年代以及与周围相关遗迹的关系

        根据对墓葬结构特征与随葬器物的分析,其与2003年我们发掘的九道沟高句丽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基本相同,由此断定这批墓葬时代与九道沟高句丽墓群的时代一致,应同为高句丽晚期。

        墓葬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台子山城以北约1.5公里范围内,出土的3件陶罐与石台子山城出土的同类陶器的特征相似,表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初步认定其亦为石台子山城的墓葬。

        通过此次发掘,使我们对石台子山城周围高句丽墓葬群有了进一步认识。无论是从墓葬分布、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品、人骨等多方面,对石台子山城墓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补充,为深入研究高句丽文化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考古资料。

执笔:李龙彬 苏鹏力 朱寒冰

附记:本次发掘的领队为顾罡,参加发掘的人员有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龙彬、苏鹏力、朱寒冰。人骨鉴定由陈山承担,绘图摄影由李龙彬、朱寒冰完成。

注释:

①《2003年度沈阳石台子山城高句丽墓葬发掘简报》,待刊。

 

背景框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