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14-9996
背景框1

        约于公元前300年起,燕将秦开北却东胡,设五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筑长城,沈阳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阳市)下领18县,其中的候城、高显、辽阳三县应在今天的沈阳地区。

        1971年和1975年,分别在沈阳故宫东路和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发现深达6米的文化堆积,底层是战国至秦汉文化堆积,厚达1.5米。出土遗物有战国绳纹大板瓦、秦汉板瓦、筒瓦、"千秋万岁"瓦当等建筑构件;汉代砖井和陶圈井;泥质灰陶盆、罐、瓮等残片,以及战国燕"一刀"、秦"半两"、汉"五铢"、新莽"货泉"等钱币。1993年,又在沈阳故宫北墙外发现了战国始建、两汉时期沿用的土筑古城北墙遗址。据此认定其为候城县治。

        在沈阳城外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发现战国至汉代墓葬。经发掘,有沈河区热闹路和大东区新光机械厂仓库院内具有明显战国晚期燕国特点的墓葬和大西、大南、小南、五爱、小什字街等地的数量达百余座汉代券顶绳纹砖室墓。

        苏家屯区魏家楼子城址,建于沙河南岸山岗上。城垣黄粘土夯筑,平面方形,南设一门,面积10650平方米。城内地势较平坦,文化层厚1.8米,为战国、两汉、辽金时期堆积,说明该城始建于战国,两汉及辽金时期都曾沿用。城外东、南、西分布着大量两汉至魏晋时期的墓葬群。有学者认为魏家楼子城址即汉高显县。

        东陵区汪家乡上伯官城址,长方形,设三或四门。城址的东、北局部被河水冲毁。地层堆积1.5米,内含大量绳纹砖瓦,以及灰陶罐、壶、豆、盆、甑、瓶、瓮等陶器残片。采集的一陶量残片口沿上阴刻篆书"廿六年"三字,为秦始皇兼并六国后统一度量衡时的标准量具。城外东、南、西分布着大量两汉至魏晋时期砖室墓葬和儿童瓮棺葬。学术界认为上伯官城址即晚期的玄菟郡。

        公元4世纪初,高句丽政权侵占辽东后,修筑了大量山城,沈阳地区发现两座,即苏家屯塔山山城和棋盘山石台子山城。

        塔山山城,位于苏家屯区陈相屯镇以东的塔山上。周长约1200米,东高西低,门设东南。城内可见红褐色和灰色绳纹、布纹砖瓦及莲花纹瓦当等典型高句丽遗物。

        石台子山城,位于棋盘山水库东北角山上。城垣用楔形石砌筑,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1384.设4门、9座敌台。城内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与蓄水系统。西南高地上有瞭望台遗址,平缓处有密集的房出土遗物有铁、铜、骨、陶器等。城外西、北、东北有与山城同期墓葬区。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收复辽东,沈阳地区重入中原版图。

(文字来源:《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

 

背景框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