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14-9996
背景框1

        沈阳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辽河、浑河两岸的台地、沙丘和丘陵地带。已发现的有新乐文化、偏堡子文化和红山文化,大体反映了沈阳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发展过程。

        新乐文化,是沈阳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新乐电工厂宿舍而得名。新乐遗址地处沈阳北陵西侧北运河右岸台地上,占地17.8万余平方米,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遗址主要由上下二层(局部还有中层)堆积形成,而以下层堆积最为丰富。经 Cu 测定,新乐下层距今约7410~6655年,被考古学界定名为新乐文化。

        新乐遗址中心区域已发现下层房址40余座。其中3座面积近百平方米的大房址居中,其他中、小型房址分列其周围,布局有序,排列密集。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或方形,门多朝南或东开,中间设火塘,四周有柱洞。出土遗物丰富。石器以打制、磨制、细石器并存。打制石器有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鱼网坠、镞等;磨制石器有斧、凿、镐、磨盘、磨棒、镞等,尤以小型玉质斧、凿磨制精良;细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镞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火度较低。器形单纯,以大口小平底深腹罐为最多,另有少量高足钵、斜口器、碗等。陶器表面均施压印"之"字纹、弦纹、斜线等纹饰。另外房址内还出土数量较多的琢磨光亮的圆泡形、球形、跳棋子形煤精制品。在大型房址F2内发现了鸟形木雕饰品和碳化谷物(黍)、果核等。这些发现说明,新乐遗址是一处定居的原始部落,原始农业已出现,但渔猎、采集仍占较大比例。在文化发展上,新乐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体处于同一历史阶段。

        偏堡子文化,最早发现于新民市张家屯乡偏堡子村,1956年进行过调查和地面采集,有石器和陶器。以后又在铁西肇工街遗址、新乐遗址、新民高台山遗址发现了与之相同的文化层和遗物。其层位介于新乐文化与新乐上层文化或高台山文化之间,距今约5000年。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该文化堆积都比较薄,但文化特色却非常明显。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夹滑石红褐陶、灰褐陶亦占一定比例。陶器皆为手制,火度较高,器形有深腹罐、高足钵、短领侈口壶、高领深腹壶、四耳大陶罐等,纹饰以竖行泥条附加堆纹和几何划纹最具特色。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以北法库、康平两县。在20世纪80年代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多处遗址中出土有红山文化彩陶。另外,在法库叶茂台西山遗址采集到白玉石龟、石质琢磨制石矛,也应为红物。康法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存,是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晚期向东北传播的结果。

 

(文字来源:《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

背景框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